缥缈旅行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景点大全

文章内容

天宁寺塔_宁波天宁寺塔

tamoadmin 2024-09-08
1.北京天宁寺塔有什么建筑特色?2.佛教建筑·安阳天宁寺塔3.浙江天宁寺塔贵为国宝文物,为何放在路边被风吹日晒?4.文峰塔的来历5.北京天宁寺塔属于哪种类型6.

1.北京天宁寺塔有什么建筑特色?

2.佛教建筑·安阳天宁寺塔

3.浙江天宁寺塔贵为国宝文物,为何放在路边被风吹日晒?

4.文峰塔的来历

5.北京天宁寺塔属于哪种类型

6.文峰塔的历史来源

天宁寺塔_宁波天宁寺塔

北京天宁寺~~~

天宁寺塔位于广安门北滨河路。前身是北魏延兴年间(公元471-476年)所建的光林寺,自建成至今寺宇屡毁屡建,名称先后改为弘业寺、天王寺、大万安禅寺,公元1435年定为今名。

天宁寺在北魏孝文帝时,叫光林寺,唐时改称天王寺。辽代,在寺后建塔,元末寺院毁于兵火,只余高塔。明初曾重修庙宇,此寺是北京创建年代最早的庙宇之一。寺坐北朝南,山门为灰筒瓦硬山顶,石券门窗,门额正书“敕建天宁寺”,山门后面为弥陀殿,殿前有月台,两侧分列螭首方座石碑各一座,为乾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碑记。塔立于殿后中 轴线上。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建于一方形砖砌大平台上。两层八角形基座,基座之上为平座,平座之上用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以上即十三层塔檐,檐下均施仿木结构的砖制双抄斗拱,各层塔檐自正而上逐层递减,塔檐的角梁均用木制,檐瓦和脊兽、套兽为琉璃制作。塔顶为砖制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作为塔刹。16年唐山地震将塔刹震落。天宁寺塔北面,原有大觉殿、广善戒坛等建筑。寺西北原有院落,名宗师府。

天宁寺现存建筑,以寺后佛塔最为壮观。塔总高57.8米,为砖筑实心密檐式八角塔,造型庄重秀丽。寺塔建于十二世纪辽代,当时它矗立于辽都燕京内城之东,是城内屈指可数的高大建筑。

天宁寺是北京创建年代最早的庙宇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天宁寺塔建于辽代。北魏孝文帝时,叫光林寺,隋仁寿二年改名弘业寺,唐时改称天王寺。辽代,在寺后建塔,元末寺院毁于兵火,只余高塔,明永乐二年(1404),才改名为天宁寺。

明曾重修初庙宇,寺坐北朝南,山门为灰筒瓦硬山顶,石券门窗,门额正书“敕建天宁寺”,山门后面为弥陀殿,殿前有月台,两侧分列螭首方座石碑各一座,为乾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碑记。塔立于殿后中轴线上。

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建于一方形砖砌大平台上。两层八角形基座,基座之上为平座,平座之上用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以上即十三层塔檐,檐下均施仿木结构的砖制双抄斗拱,各层塔檐自正而上逐层递减,塔檐的角梁均用木制,檐瓦和脊兽、套兽为琉璃制作。塔顶为砖制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作为塔刹。各层塔檐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每层均系缀风铃,每逢风起,便发出清脆的铃声

16年唐山地震将塔刹震落。天宁寺塔北面,原有大觉殿、广善戒坛等建筑。寺西北原有院落,名宗师府。现仅存山门和大殿,还有一些残存断碑。

天宁寺历经了900年的风雨,风铃已经沉寂了,雕刻的塑像也已经脱落,不过,在那残存中也能感悟到当初的辉煌,大殿在今天成了库房,透过门缝儿往里看,好象摆着成包的书,门口的一个破旧的小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禁止吸烟!

大殿前面的地上,散落着看不出字迹的石碑,“敕建天宁寺”的门额在今天已经断成两截,不过字迹还能依旧辨识清楚。还有几条斜拉着的电线,让你的记忆不觉又回到了现实。

寺自建成至今已经八个多世纪,其间北京城区位置几经变迁,范围不断拓宽,天宁寺现居市区西南广安门外,以天宁寺命名的立交桥凌架于寺的侧畔,这里已成为北京颇具特色的街景之一。

北京天宁寺塔有什么建筑特色?

一个。

文峰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高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设沿革

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始建。

宋、元、明、清均经重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又名文峰塔。

民国十八年(1929年),复修时改为七层。

1964年,安阳市人民又进行了较大的修整。

2001年,恢复部分建筑。

佛教建筑·安阳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体实心砖塔。全塔总高57.8米。是唐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作品。

当初隋文帝将供奉的佛舍利分别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602年佛舍利入天宁寺塔。

有史书记载天宁寺石函下葬情况:隋仁寿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石函始磨,两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镜,内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驳,又类玛瑙,润泽炫耀光似琉璃。至四月二日起斋行道,至三日起庆时,舍利前佛香供养。灯光焰庭,众星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与之上,至八日舍利入函。

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后寺院毁于兵燹,只余孤塔,辽代改建成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塔身高57.8米,史载"其中无阶级可上,盖专以安佛舍利,非登览之地也"。

塔建于一个方形砖彻的大平台上,塔的平面是八角形,立面显著地分为塔座、塔身和十三层塔檐3部分。

塔的最下部是须弥座,有壶门浮雕一道,须弥座上面是具有斗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承以塔身。莲瓣初建时是用铁制,可以注油燃灯,清代重修后才改成砖塔。由须弥座、平座、莲瓣三层组成的塔座承托着高高的塔身,厚实且稳重。

莲座之上的十三层密檐轮廓线呈现丰满有力的"券杀"。每层系缀风铃,每逢风起,铃声铿锵。据《京城古迹考》载:原塔檐上悬"有铃2928枚,合计重10492斤"。

塔身上部由斗栱挑出层层密檐,斗栱的转角斗栱及两角之间的斗栱均为斜栱的形式,保留着典型的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

下部四面设半圆形券门,门两旁高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砖柱上浮雕升降龙。所有雕饰,造型优美生动,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天宁寺塔造型秀美端庄,挺拔稳重。特别是八角形的平面近似圆形,易于减小对风的阻力。虽然历经800多年的历史,且处于北京地区春秋两季风的影响之下,仍然完好无损,为辽代砖塔的代表。

辽代时,每月初八点燃360盏灯,映衬着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全塔3400个风铃齐鸣。当时北京可没有什么高楼,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高度也不过是30.5米,天宁寺塔绝对是当年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明清时期,天宁寺塔的一种神秘现象"梵宫塔影",被列入当时京城"宛平八景"之一。《天府广记》中称:每天中午,天宁寺大士殿中门即使关闭,大阳光也能从门缝照进去,而此时,天宁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殿内会出现数十个塔的倒影。

据《帝京景物略》称:为舍利珠影也,珠光上聚,报入塔影,影入隙光,光则倒受。倒者,光中塔影,非此塔景也。佛光,日也,舍利珠光,月也,光色青白,每见,以夜及晦及雨也。佛光恒在,人目体阴,避光日中,见影门隙。

寺内僧人曾传说,天宁寺塔的饰物声音高了,塔身就会出现光色。这种情景有时一年一见,有时数年一见。

明朝嘉靖年间某年三月二十八日晚,诗人王世贞恰好借住寺中,入夜,微雨簌簌,塔上饰物响声高了,只见塔身发出青白色的光焰,上下闪烁,到了天亮才消失。

这座塔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依旧完整美丽,实为北京最珍贵的建筑艺术遗物之一。清王士祯《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

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

历史上曾经记载,春节时皇帝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月初八点燃360盏灯。百姓聚众观灯,祈祷吉祥。全塔共悬挂风铃3400个,风作时铃齐鸣,仿佛编钟的声音一样悠远。有古诗为证: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

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

舍利塔院宽阔,东、西亦有配殿,东为药师殿,西为弥陀殿。

塔院后面为清幽的四合院"兰若院"。"若兰"是一个非常女性的名字,据说天宁寺早年曾是一座庵,而且释迦牟尼、文殊菩萨等等庙内供奉佛像与其他寺庙有所不同,这里的佛像都有着女性一般的面孔。

在清代,天宁寺中"设有花肆,尤以桂花、秋菊为有名",此外还有牡丹和芍药等花,每到春秋两季京城中人纷纷携酒前去赏花野眺,文人骚客前去访古探幽,留下不少诗篇。寺中还常有卖鼻烟的,游人多要买些回去赠送亲友,故有"天宁寺闻鼻烟"的俗语。

浙江天宁寺塔贵为国宝文物,为何放在路边被风吹日晒?

佛教建筑·安阳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又名文峰塔,位于安阳市文峰区文峰中环路天宁寺院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现存古塔的砖雕、铺作等部位有后期维修特征。该塔坐北朝南,塔西濒临湖水,塔影倒立其中,景致古雅,别有特色。

天宁寺塔是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五层,通高38.6m,整个塔身建在七层砖砌莲花基座上。第一层塔身高大,以上四层相对低矮,平面却逐渐增大,出檐渐深远,形成上大下小的奇观,在国内现存古塔中仅此一例。第一层塔身为条砖包砌,以上各层外壁涂灰刷红。南面开门,东、西、北面是三个装饰性门。塔身八面的门窗之上为佛教砖雕造像,内容丰富,造型生动逼真,是豫北古塔雕刻的精品。每层塔檐使用了圆木椽和方形飞椽,檐上覆绿琉璃瓦时顶层用吻、兽、垂脊,每层檐下转角处挂有风铎,微风吹动时叮当作响。每层檐下施砖质仿木斗栱,各层斗栱形式各不相同。二层至五层塔身有相互交错的通风口。塔身虽为楼阁式,但有辽金时期密檐式塔的造型,又用喇嘛塔做塔刹,塔上有塔、一塔中兼有两种塔的风格,这种形式并不多见。

天宁寺塔内部结构为八角形壁内折上式,由南门进入塔内,登上陡峭的台阶之后,可逐层上至塔顶。塔顶设平台,平台中央砌有喇嘛塔形塔刹,周围是女儿墙。塔刹内有高大木刹柱,直达刹顶,塔刹内部为穹隆顶。

正立面图(文宣提供)

全景(文宣提供)

莲花基座及砖雕(魏文萃提供)

塔身砖雕(魏文萃提供)

文峰塔的来历

因为天宁寺在历史上早就已经被毁坏了,从而只剩下这一座天宁寺塔,而塔所处于的位置是在当地的居民区里面,后来出现了道路,就变成了浙江街头一道十分独特的风景线了。其实一开始在路边看到这座塔的时候,发现这座塔十分破旧,和周边的高楼大厦格格不入,而后经过了解才知道这座塔是十分有名的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算得上是国宝级的古建筑物了。而之前的天宁寺本就已经被毁坏了,在寺内的另外一座东塔也早就已经坍塌了,如今就只剩下这座西塔孤零零的屹立在道路边上,因此这座天宁寺塔也是相当珍贵的一个古建筑物了。

因为天宁寺塔本身就比较破旧,当地就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修复。因此天宁寺塔是不可能被移动到别的地方进行保护起来,只能够放任其在道路边。如果我们在看到这座天宁寺塔的时候,一定不要随意破坏,免得造成毁坏。而这座天宁寺塔也就成为了宁波街道非常有特色的一道风景线了。

宁波属于浙江省十分重要的一座城市,在长三角地区是属于比较核心的城市。而宁波城市也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迹比较多。就连在街道边都能够看到一座久经风霜的古建筑物,也是让人十分惊喜的,谁能想到这座破旧的街边塔竟是国家的保护文物。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我们中国的古文物,将这些珍贵的东西保存下去。

北京天宁寺塔属于哪种类型

文峰塔的来历:

文峰塔位于安阳市古城内西北区域,高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乾隆年间,时任彰德知府的黄邦宁想要重新修缮天宁寺。一日清晨,他来到寺边的西营坑前,忽见天宁寺塔的道影落在石桥之上,宛若一支毛笔搭在桥上,石桥则成为了笔架。看到此景,黄知府欣喜,这是彰德府要出状元了,也坚定了黄知府重修天宁寺的决心。

天宁寺扩建完工后,黄知府站在塔内平台上,突想起塔影宛若毛笔的事,觉着这塔应该代表古城安阳的文化高峰。从塔里走出后就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

衙中人心领神会,于是,大家开始使用“文峰塔”之名。久而久之,这座塔的名字就改为了文峰塔,而它的本名“天宁寺塔”却很少提起。

文峰塔的历史来源

北京天宁寺塔是属于密檐式的。

天宁寺塔尽管也是一座辽代建造的辽塔,但是,这座坐落于广安门外的辽塔,因为过于的靠近皇城根,所以历代都有修缮,这就导致了今天的天宁寺塔并不是所有的细节和做法都是辽代的做法,很多细节的做法颇有元代之后的风范,甚至有大量明清时代的痕迹存在。

塔的最下部是须弥座,有壶门浮雕一道,须弥座上面是具有斗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承以塔身。莲瓣初建时是用铁制,可以注油燃灯,清代重修后才改成砖塔。由须弥座、平座、莲瓣三层组成的塔座承托着高高的塔身,厚实且稳重。

文物价值

从它们分布的地域和时代看来,这类型的塔显然是契丹民族(满族祖先的一支)的劳动人民和当时移居辽区的汉族匠工们所合力创造的伟绩,是他们对于祖国建筑传统的一个重大贡献。天宁寺塔经过这九百多年的考验,仍是一座完整的纪念性建筑,它是北京市最珍贵的艺术遗产之一。

这种单层密檐的八角塔只见于河北省和东北。最早有年月可考的都属于辽金时代(十一至十三世纪)。

塔座是塔底部的重点,远望清晰伶俐;近望则见浮雕的花纹、走兽和人物,精致生动,又恰好收到最大的装饰效果。它是砖造建筑艺术中的极可宝贵的处理手法。

天宁寺塔在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同时,该塔又是研究辽代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宁寺塔

文峰塔,高38.65米,塔基周长40米,壁厚2.5米。砖身木檐,八角形的塔身立于圆形莲花座上,莲瓣共7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塔身有五层重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

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寺原建于隋仁寿(601-604)年间,塔修造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元、明、清三代都曾重修此塔。

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当时任彰德(即今安阳)知府的黄邦宁,主持重新修葺天宁寺和塔。解放以后,人民进行两次整修,并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安阳天宁寺文峰塔就是典型的佛塔。七层莲花座下依平台,卜承塔身。塔顶为高10米的塔刹,宽敞的塔顶平台可容纳200余人。

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再加上塔身下部8根盘龙柱之间极其精美的佛教故事浮雕,无怪乎历代名人贤士登临后赞叹有加。

塔西有湖,一桥居中。临塔观湖,似见虹卧碧水;当桥望塔,影如梦笔生华。若于文峰立交桥东眺,或有佛光普照、紫气东来之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文峰塔